INFORMATION
电商资讯
后疫情时代,私立医疗何去何从?
作者:靖观点 来源:靖观点 浏览次数:993
一场突入起来的疫情,基本让2020年开局变成了各行各业的大洗牌。对于企业来说,生存是第一法则。从街边小店到知名餐厅,从小诊所到大医院,不知有多少过去辉煌的实体机构因为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而无法坚持下去。随着上海调整为三级响应,也正式宣告进入了后疫情时代。在这样的大浪淘沙下,作为私立医疗机构,如何生存,如何更好生存是我们急需要考虑的主题。
 
医生A:各位小伙伴们,我回公立医院了,在体制内继续给患者们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分明记得,当初医生A成立医生集团时候的模样。也记得Ta自己单打独斗后,朋友圈分享的艰辛和快乐。我相信,那种快乐是完全不一样的,是金钱无法衡量的。因为疫情,私立医疗基本全部暂停营业。当自己做老板后,每天面对团队人员开支,都是不小的压力。春节期间还在开玩笑,还好没有建实体医疗,否则估计得卖房子。没想到这波影响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本来想坚持下去的Ta,实在因为入不敷出,选择回归了公立医院。
 
这样的Ta,不止一个,都是怀揣着梦想,在私立医疗做出一番天地的年轻医生们。踏出第一步时候的艰辛,取得进步时候的喜悦和最终解散团队时候的无奈。但这一步,或许改变了整个人生轨迹。西部地区有个吕医生社区连锁诊所,总共40家,从1991年创建开始已经逐渐出现规模效应。一直成为了私立医疗基层医疗机构的典范,却也因疫情不得不面对巨额租金成本和员工成本的压力。创始人咬着牙贷了500万,希望这500万能够改善短期生存的问题,换来有相应的时间窗口,等待业务的全面复苏。我们都说面对生命,在一定情况下,金钱可以买到时间。企业的生存也是如此,因为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也是生命。
 
卓正医疗的创始人周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医疗向来就是个慢行业,不是一个暴力行业,我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一味追求快,跟医疗的规律相冲。就会出现很大的危机,尤其碰上疫情这样的情况,会加速它的崩溃。”
 
据诊所界统计,仅1-4月诊所转让数量,超过2019年全年转让数量。在疫情高峰期后的3月,有318家诊所类机构寻求转让,是2月份的6倍。笔者不做医疗投资,但在整个2月份和3月份期间,接收到涉及医疗股权转让、门诊部或者医院收购的信息多达30余条。很多虽然是没有提到医疗机构名字,但是根据形容描述立马就能知道是哪家哪户,这其中许多医疗机构还是生存相对不错的,并且不乏中外合资的那种。
 
业内人A:做实体医疗机构,我们注定是一个传统行业么?
 
前阵子和业内几位好友小聚,除了笔者以外都已经离开了实体医疗机构,无一例外全去了药企或器械公司,看来还是背靠大树好乘凉。笔者开玩笑说:哪天我不干了, 估计只能日复一日当个好医生了。因为实体医疗机构,我们才认识到了一起。于是,饭桌上讨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私立医疗的实体医疗机构究竟有哪些盈利模式?笔者每次谈盈利,都会被某些医生长辈批评说太商业化。But,作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如何把医疗品质做好,同时实现投资人的投资目标必须是经营者思考的话题。纯粹医生可以不思考,但是核心管理层必须思考企业生存之道。想着很恐惧,过程很痛苦,但说不定能够有一个美好的解决。不去尝试,怎么能知道?
 
笔者认为,私立医疗机构,如果当今只做传统医疗有病看病的模式,或许再过两年就会被淘汰。因为这部分,只能分流到“看病人群“和“不愿意去公立医院排队人群“。或许很多医疗机构说,我们来拓展商业健康险吧,老牌机构只要做商保活得都不错。但你是否知道商业健康险增长人群的数量匹配不上医疗机构增长的数量?商业保险公司KPI是控费?机构是否有足够现金流来应对保险公司平均3个月的回款账期?笔者在美国读书时候,医院财务管理中特别提到PAYERMIX——即不同结算方式中支付方式的占比。我们需要多种支付结算手段,但需要控制每种支付手段的占比,来保证现金流的平稳。当然,如果一家私立医疗机构有数不清的自费患者,那么你赢了,这篇文章您就当口水文看看。
 
1、是否有线上生存能力
 
不得不搬出平安好医生的例子,虽然平安万家诊所没有做起来。但平安面对疫情的积极对策值得我们医疗行业内人每个人学习。疫情高峰期间,平安好医生提供24小时在线问诊服务,互联网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10亿次。或许很多机构说,我们做不到24小时。那么有没有考虑过,疫情之前有没有为互联网医疗做好准备?很可惜,大部分没有。因此失去了疫情流量第一波行情,流量是什么?有了流量才有曝光率和转化率。后疫情时代,私立医疗是否具备线上生存的能力?换而言之,倘若实体机构再来一次关门大吉,是否有其他线上模式可以让机构持续有收入?
 
2、是否有除了看病的产品
 
连公立医院的就诊数量都在下降,更别说私立医疗的就诊数量了。尽管我们都预测,随着疫情过后的5月起,就诊量会有逐步攀升。医疗所谓传统是因为我们医生的理解往往局限于在患者患病以后的处理。但其实这只是每个人的小概率事件,并且只是患病过程中的一个点。医疗的前沿和后延服务需要创新,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预防和康复是目前私立非常好的切入点(因为公立医院通常没有精力做)。如何在保证医疗品质的前提下,做好预防(不仅是体检)是需要好好讨论的。当真正医疗机构开始思考慢病管理、健康管理这些概念怎么落地?如何落地?是否可以和保险费用结合等等,都是值得实体机构运营者去探讨。
05/09 2020